故而说道:天地生意,花草一般,何曾有善恶之分?(同17)这就让我们想到康德的道德实践理论,康德的道德学说是典型的动机论,在《实践理性批判》一书中认为,道德实践中的手段是人的行为本身,相对于目的来说,行为就是实现目的的手段。
正是他们,才能表达出一种修己以安人、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善群、乐群的伦理功能。群性英文为sociability,意为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,由social(社会)、sociable (社交、社交性)而来。
任何时候,神人关系都不是决定性的,总是处在变化之中。在所有社会群体之中,都有将不同的象征交换关系集合成一个整合系统的倾向。24 金耀基《中国社会与文化》,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,第22-23页。这正是中国文化心理对世界的根本态度:既信仰一个超越的世界本原(天、道、理、太极),又不以人可确证交通的方式深究其结构,而满足于敬拜(古代天帝崇拜及民间信仰)、冥想(道家)、敬而远之(先儒)、敬而用之(墨家及董仲舒派)、思而修身(理学及心学)。5这个伦理的关系的本位现象,不但左右着中国政治、社会等层面,而且还制约着中国人的宗教、信仰。
这是儒教五伦关系,在中国信仰结构之中,这是作为信仰基础的神人关系。11因为在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及生活中,关系具有突出的意义。减少疾病,延长生命,颐养天年,乃是人类发自本能的愿望。
(《论语·子罕》)孔子告诫我们:要珍惜时光,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进取,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个体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冯友兰先生则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话概括了中庸之道的实质。庄子说: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
朱熹的解释更是简洁:中者,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之名。人生能苦能乐,先人之苦而苦,后人之乐而乐。
道教继承了老庄保命全生养生之道,以生道合一作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,以养生为修道,特别强调重生、贵生,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。这些表达儒家道德理念的名言佳句,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诵。因有道家学说的存在,使得人们有了退却的理由和余地。儒学的精神慰藉往往适合于少数成功者,往往是苦尽甘来时才能体会到事后的安慰。
《周易》所追求的这种人格,几千年来始终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,并经过历代哲人的发扬光大,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,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石。[3] 邸永君:《儒释道相互关系之思考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,81页,2004(6)。[1]孔子重视人,认为不论贫富贵贱,人格都是平等的,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,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、积极,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自然、自由、洒脱。
(《庄子·齐物论》)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,站在道的高度,天地万物的和我们都是相通的,人与天地万物是合一的。道家以无为为体,以无不为为用,以柔克刚,以弱胜强,以退为进,以不争为争,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补充和纠正了儒家学说中的不足,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,以回归自然为目标,以追求人的内在超越为价值取向。
作为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,道家则以‘自然为本位,侧重于从‘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、社会和宇宙,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,主张顺应自然,回归自然。在这种境界中的人,道家称之为圣人、真人、神人。
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(《老子·四十四章》)这是道家站在重自然的立场上对人生的反思,体现了道家重视生命、淡泊名利的精神。道家以中字为纲要,在处世之道上巧用一个中字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用老子的话说,就是慈、俭、不争。即使是现实人生中的功成名就者,在漫长的一生中,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。
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道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吾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这一思想特质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,由此形成中华民族注重人生修养、贫贱不移、刚毅进取、自强不息、谦恭有礼、不为人先、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、求真务实、厚德载物、忠恕之道,利群爱国、乐观主义、经世致用等一系列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。人的生命是短暂的,时光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。
儒家人生哲学求进取、讲现实的特点体现为儒家刚毅进取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。儒家重道德、求进取、讲现实的精神,强调在现实世界中养成刚毅进取、自强不息品格,达到理想境界。
道家、道教学说可以成为失意者的避难所。孔子这样向弟子表述自己的志向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儒学以积极的处世态度、入世的精神特质以及讲求奉献的价值取向,教育并鼓舞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发奋进取,在现实人生中创立了无数功业。由此引申出道家平等、博大、宽容的精神。
[3]关于道家、道教学说的思想精要,胡孚琛也做了很好的概括:道学之道,以无为本,以因为用,以反为奇,以化为术,无成势,无常形,立俗施事,来物成务,拨乱反正,救亡图存,神妙莫测,其精华可以究天人物理,其尘垢秕糠可以陶铸尧舜。孟子说: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,亦非也。
(《论语·阳货》)倘若无所事事,只知道饱食终日,白白浪费大好时光,实在是枉为人生一世。但儒家过于重视道德价值,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。
道家重自然特色和儒家重现实特色互相补充、互相配合,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,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。庄子提出物无贵贱的论断,认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,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别,主张平等地看待一切、包容一切。
曾子说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(《老子·二十五章》),作为宇宙根本的道,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。儒家思想中的这些不足之处,给其他学说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。(《庄子·养生主》)作人应当顺其自然,报道执度,只有这样这样才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
顺其自然,因势利导,成为道家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。在生死问题上,人们同样需要得到的精神的慰籍和安顿。
儒家思想以‘人为本,侧重于从‘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、社会和自然,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,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。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。
要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,就要尽量做到莫与人争,少私寡欲,洁身自好,返朴归真。(《庄子·在宥》)人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。
标签: 郑州机场国内排名稳居第6位,跻身全球40强 香港機場檢疫研一碼通行,加快過關 卡塔尔航空波音777降落滑行时撞上灯杆,机翼受损,4名飞行员被解雇 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将优化调整 我院位列2014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综合类第一
评论列表
其实只要破除了他那以哲学为人类思想之至尊的文化观念,我们也可以接受他的意见。
在这个论题中,依前所论,在先秦思想史中存在身、心二分法当是无可避讳的事实,但诚如有的论者所言,身、心二元对分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这二分法中,哪一个是根本的,贵身论的关键是坚持身体是第一性的思想。
在先秦思想史中,身体的本体地位集中表现为身体是人与社会、自然关系网络中的存在支点。
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
天人之道是儒家经书(以及子书等)中的大训,这个大训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,而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。